随着人工流产手术次数的增加、时间间隔的缩短及患者孕周的增大,子宫内膜就越易受到损伤。因人工流产术导致的宫腔粘连,发生率也显著增加。
有研究表明,1 次人工流产术后,发生薄型子宫内膜的可能性为 20%,2 次及以上者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生率上升到 53.33%。因此,人工流产对子宫内膜的损伤,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01人工流产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
手术流产宫腔操作可造成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子宫内膜再生障碍,进而使子宫内膜修复障碍或致宫腔粘连,严重影响胚胎着床,造成继发性不孕。
药物流产无宫腔操作,但药物流产者子宫出血时间延长、继发感染等问题,仍可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及修复障碍,甚至引起宫腔粘连。
02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高风险人群
流产次数 ≥ 2 次、稽留流产、感染性流产、不全流产清宫术、有胎盘粘连史以及有子宫内膜息肉切除、子宫黏膜下肌瘤切除、宫腔粘连或子宫畸形矫正等宫腔手术史者,更易发生术后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增加再次宫腔粘连的风险。
你了解宫腔粘连吗?目前宫腔镜是被认为是诊断宫腔粘连的金标准。
欧洲妇科内镜协会(ESGE)宫腔粘连的分类标准,将宫腔镜下所见的粘连分为Ⅰ~Ⅴ度。
Ⅰ度:宫腔多处有纤维膜样粘连带,两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正常。
Ⅱ度:子宫前后壁之间有致密的纤维状粘连,两侧宫角及输卵管开口可见。
Ⅲ度:纤维索状粘连致部分宫腔及一侧宫角闭锁。
Ⅳ度:纤维索状粘连致部分宫腔及两侧宫角闭锁。
Ⅴ度:粘连带瘢痕化致宫腔极度变形及狭窄,粘连带致宫腔完全消失。
其中,I 度为轻度;Ⅱ~Ⅲ度为中度;Ⅳ~Ⅴ度则为重度。
宫腔粘连图片(自左往右为轻度、中度、重度)
如何减少人流术后宫腔粘连的发生?
1. 术中规范人工流产手术操作,严格遵循无菌原则,避免过度吸刮。妊娠超过 10 周的妇女,术前建议进行子宫颈预处理。
2. 术中超声监测或采用宫腔观察吸引手术系统,可以增加手术安全性,降低子宫内膜损伤程度。
3. 扩张宫颈时动作要轻柔,并按照扩张器的号码逐个进行扩张,防止宫颈管创伤。
4. 预防感染。人工流产术存在感染风险,手术创面的炎性渗出和感染也是宫腔粘连的重要风险因素。WHO 和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分会,建议所有进行手术流产的妇女,无论其是否有感染的风险,都应在围术期预防性给予抗生素。
5. 术后避免过早性生活,因为可引起生殖系统炎症,增加宫腔粘连机会。
6. 人工流产后的健康教育,做好流产后服务。流产后服务包括卫生指导和避孕指导, 促进流产后身体康复, 避免重复意外妊娠。
人工流产术后如何促进子宫内膜修复?
应在人工流产手术前识别子宫内膜损伤高风险人群,在术后即日起开始子宫内膜修复治疗;根据受术者有无生育需求、有无血栓风险及相关药物的禁忌证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1. 雌孕激素类药物
雌激素能够促进子宫内膜生长与再生,有助于手术创面的修复,预防宫腔粘连的形成,降低不孕风险。
人工流产术后,及时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的人工周期治疗,可以促进修复子宫内膜和月经恢复、减少并发症。
对稽留流产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相较于不使用激素类药物,戊酸雌二醇联合黄体酮序贯治疗持续 3 个周期有预防宫腔粘连,促进术后月经恢复的作用。
2. 复方口服避孕药
复方口服避孕药(COC)是目前全球范围广泛使用的高效避孕措施之一,是人工流产术后避孕的重要方法。
COC 不仅能避孕,而且还能调节月经周期,减少月经量,促进月经周期恢复,并有一定的促进子宫内膜修复作用,但是目前对于 COC 增加子宫内膜厚度的长期作用尚存争议。
3. 仿生物电刺激治疗
其作用机制是将仿生物电经皮肤导入,使得靶区域组织细胞生物膜及其周边大分子产生谐振来刺激子宫平滑肌交替收缩与舒张,促进子宫内膜及子宫肌层血液流动,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组织修复及其生理功能恢复。
4. 干细胞疗法
动物实验表明,多种干细胞,特别是成体干细胞,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等,与子宫内膜再生相关。目前正在开展有关干细胞修复子宫内膜的临床研究,但疗效及应用方法有待进一步确认。
结语
人工流产并非如某些宣传的一般,无痛无负担。仅仅手术对子宫内膜的损伤就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是生殖科医生很头疼的一类不孕症原因。人流术造成的宫腔粘连需要提高重视,重在预防,减少其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