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天都有问这个问题的姐妹,关于这点我们也科普过几篇了,姐妹们还是非常焦虑,今天不想追究原因,只单单讲如何用药。
其实无论这个积液到底是怎样形成,治疗的重点都应该是防止血肿增大的前提下有效改善母胎界面血液循环,防止小血栓形成,从而促进胚胎发育及血肿吸收。所以用药方面我们也将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讲解。
一、稳定子宫药物
孕早期胚胎刚刚着床,子宫还没那么稳定,如果出现宫缩,非常容易产生对胚胎的排斥作用,这个时候宫内稳定的环境就非常重要。
【地屈孕酮】
地屈孕酮可以抑制子宫收缩,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使细胞膜处于超极化状态,降低了子宫兴奋的传导和对各种刺激的敏感性,同时也能缓解血管平滑肌紧张,改善胎盘循环。
除此之外地屈孕酮还有利于调节 Th1 与 Th2 平衡,促进胚胎发育,因其口服利用率高,不良反应少,在先兆流产治疗中应用及其广泛,是孕囊积液常用药物之一。
【间苯三酚】
间苯三酚是一种宫缩抑制药,可以选择性作用于痉挛的平滑肌,对正常平滑肌作用很小。
该药副作用比较低,不会引起低血压,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能改变,一般对于女性和胎儿的影响比较小,最重要的是它不受孕周限制,任何孕周都可以使用。
【阿托西班】
阿托西班是一种缩宫素的类似物,它可以跟子宫平滑肌细胞膜上的缩宫素受体进行竞争,从而抑制由缩宫素所引发的子宫收缩。
阿托西班的抗早产效果和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相似,但是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有心率增快、血糖升高、血钾降低等副作用。
阿托西班的副作用轻微,没有明确禁忌症。
但目前阿托西班进口及国产药物费用均较高,使其临床广泛使用受限。
【盐酸利托君和硫酸镁】
都可以抑制宫缩,但一般都用于孕中晚期,并且药物不良反应都比较大,同时还都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所以可以用于孕囊旁积液,但伴有阴道出血的情况下,疗效有待深究。
所以,目前这两个药物并不作为孕囊积液的一线首选治疗药物。
二、止血药物
孕囊积液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有出血,所以临床上很多治疗也是根据症状来进行,所以止血药物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该类药物会增加孕期高凝状态,增加绒毛及胎盘局部微血栓风险,临床工作时在明显阴道出血较多,患者保胎意愿十分强烈时可尝试单次短时间给药。
【维生素K】
维生素K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导致的出血。
比如可以用于梗阻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所导致的出血;
另外也可以用于香豆素类药品,比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品所导致的低凝血酶原症,因为低凝血酶原症也可能会导致出血反应。
总之,维生素K通常和凝血功能有密切相关性,维生素K缺乏就容易导致出血性疾病。
【氨甲环酸】
主要具有止血、抗过敏和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止血和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但如果是服用凝血酶类药物,不能服用氨甲环酸,同时服用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
【酚磺乙胺】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止血敏,可以使血管收缩,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也可以增强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缩短凝血时间,达到止血的效果。
临床上主要用于防治各种手术前后的出血,另外,也可以用于血小板功能不良,血管脆性增加而引起的出血。可以肌肉注射也可以静脉应用。
三、免疫调节类药物
【低分子肝素】
复发性流产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低分子肝素具有抗凝、抗血栓、免疫调节,促进滋养细胞增殖侵袭分化,抑制滋养细胞凋亡,保护血管内皮,促进胎盘形成的作用。
可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母胎界面血流灌注,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促进绒毛膜下血肿吸收。
但临床治疗中需注意使用时机,用法用量需要个体化,并监测相关指标,警惕相关副作用同时避免加重阴道出血。
【免疫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被誉为绒毛膜下血肿最后的救命稻草,虽然不作为常规推荐,但免疫紊乱,封闭抗体缺乏,NK 细胞数量及活性升高的患者使用效果比较好。
免疫球蛋白含有抗胎盘滋养层抗原的独特型抗体及抗独特型抗体,可以弥补绒毛膜下血肿患者封闭抗体缺乏,同时与 NK 细胞受体结合,封闭其杀伤功能,维持母胎免疫耐受。
四、促血肿吸收药物
【硫辛酸】
这是一类 B 族维生素中化合物,研究发现,硫辛酸有助于绒毛膜下血肿吸收,但目前真正临床实践用药经验较少。
值得注意的是,该药物不可以长期使用,否则会对身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要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适量使用该药物。
除此之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也要慎用该药物。
以上就是目前绒毛膜下血肿常用的药物,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用药并不能完全照搬,如果大家出现积液,还是应该积极就医,和医生共同探讨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