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由国际助产士联盟(ICM)定为“国际助产士日(International Midwives Day)。今年恰好是国际助产联盟(ICM)在比利时成立100周年,庆祝主题是“百年进展”。
助产士是和分娩家庭一起迎接新生宝宝到来的重要职业,期待在国家层面,能提供越来越好的教育与支持,确保高品质的母婴照护,让助产士团队越来越好。
然而对于有很多孕妈妈来说,要到跨进产房的那一刻,才惊讶地发现,并不是自己熟悉的产检医生接生,才第一次见到助产士。直到最后一刻才见面,互为陌生人,能为分娩妈妈实现分娩心愿,让助产士收获职业幸福感吗?
什么样的分娩,不会后悔
在两位哈佛医学院教授撰写的书《最好的抉择》中提出,最好的医疗决策过程是“共同医疗决策”。和一位对自己的偏好知根知底的医生一起做决定,往往最不会后悔,和得到最好的就医体验。书中指出许多好医生,都有着这三点共通点:
1、丰富的经验
2、优秀的临床判断力;
3、绝佳的沟通技巧。
为了有一次不后悔的分娩,提前沟通,在进入产房前有一位对自己分娩偏好知根知底的助产士,是非常重要的。
让我们听听两种完全不同的分娩故事(所有姓名均为化名):
第一种:进产房前无见面前,无沟通
佳佳是一胎妈妈,她和先生一起上了催眠分娩课,与产检医生交流了分娩心愿,但是没能提前见到助产士。
佳佳准备充分,整个人非常放松,入院时宫口开2指左右。
当班助产士倩倩走进来,观察了一下佳佳,严肃地说:“你现在宫缩来了受得了,等一会儿会更强更难受,就不一定了!”
转身看见陪伴佳佳的先生,助产士倩倩说:“你确定要陪吗?我们医院有一个男医生,陪老婆生完孩子以后,觉得受不了那场面,后来离婚了!”
佳佳很快宫口完全开放,她随每一次子宫波浪,向下呼吸,推动宝宝下降。很快就能看见宝宝的头发了。
此时产房中三位助产士和护士,站成一排,错愕地看着生产中的佳佳。可能是因为不了解催眠分娩,不曾见过自信迎接每一次子宫波浪,整个人散发美丽光芒的分娩妈妈,和上过催眠分娩课,欢欢喜喜陪伴的准爸爸。
第二产程的大部分时候,助产士倩倩处在焦头烂额的状态。一会儿是因为佳佳没有正确摆放脚的位置,一会儿是没有憋够足够长的一口气,或是臀部没有摆放到某个特定的角度。佳佳需要不断从自己的深度放松中抽离,无奈地问:“你说什么?”
直到宝宝出生了,一家人初次见面的美好时刻,倩倩仍然说着冷嘲热讽自然分娩的话。
即使佳佳夫妻准备再充分,因为没能和产房中重要的工作者——助产士提前见面与沟通,分娩仍然成为一个拉扯博弈的过程,直接影响了分娩体验。
第二种:与助产士提前见面和沟通分娩心愿
助产士周老师参加过催眠分娩讲师培训,了解催眠分娩妈妈的需要。事实上催眠分娩妈妈并没有要求更多,反而是要求更少,会让合作的助产士工作更轻松愉快。
在助产士门诊见面之后,周老师对孕妈妈小文的到来是有准备的,她主动把产房内的医疗措施,在安全范围内降到最低。
进入产房后,因为提前沟通过分娩心愿,几乎不需要小文和先生解释什么,周老师会告诉其他助产士和护士:“他们不需要滴催产素“,”他们不需要硬膜外麻醉”,“先把宝宝直接放到妈妈肚子上”,“爸爸来看看脐带已经没有搏动了,要不要剪脐带了”……
生产的过程中,周老师一边用她丰富的经验,准确判断产程和保护母婴安全,一边及时地鼓励小文:“看到宝宝的头发啦!宝宝的头发好黑好长!”
宝宝出生以后,周老师凑过来笑着说:“嗯,看上去像爸爸多一点”。助产士和新家庭一同分享着宝宝出生的巨大喜悦。
整个生产过程和产后观察期间,小文都能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感受,和与宝宝、先生共享初生的喜悦,而不需要消耗精力去应对助产士的要求。
整个产房的气氛,始终是稳定又快乐的。
最重要的环境,是环境中的人
美国著名助产士Ina May以她四十年的助产经验认为,当尊重和信任分娩中的女性身体,当孕妈妈是有准备的,只需要提供适合的环境,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医疗干预,让宝宝安全顺利地生产。
而这个适合的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环境中的人。
在Ina May的《生产指南》中认为——产房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影响生产的结果。
当健康的孕妈妈、准爸爸和助产士,能够在助产士门诊或产前课程中提前沟通,对分娩心愿达成一致时,产房就有机会成为欢庆新生命到来的美好场所。
这份分娩体验,通过良好的沟通,与密切的合作,不论对于分娩家庭,还是产房工作者来说,都可能成为一份充满能量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