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小酌点葡萄酒成了时尚和品质生活的代名词。对于备孕期的女性,能不能喝点葡萄酒呢?
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导致现代女性的心理压力增大,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似乎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有助舒缓精神压力,但葡萄酒中的成分对生殖系统的作用如何?备孕期尤其是进行试管婴儿助孕的女性,能不能喝葡萄酒?
葡萄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水果,它具有开胃健脾、帮助消化、防止便秘等有益作用。中医认为,葡萄“味甘、微酸、性平”,具有补肝肾、益气血、开胃力、生津液及利小便之功效。但葡萄糖分含量较高,备孕或孕妇均要注意控制每日的摄入量。在酿造葡萄酒的时候,酿酒师会通过酵母的发酵作用,将葡萄果实中的糖分转化为酒精。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葡萄中的糖分并不能完全转化,还会有一些糖残留在成酒中,称为“残糖”。葡萄酒含糖量根据其制作种类分为:相对不高(干型和半干型)和高(半甜型和甜型)两种。葡萄酒的颜色是根据其制作时取材的成分决定的:红葡萄酒制作时皮和果汁一起发酵,而白葡萄酒在发酵时把葡萄皮分离,只有葡萄汁发酵。
葡萄酒里含有的主要成分有:水、酒精、酸、甘油、糖、酚类物质、矿物质、醇、醛、酯类物质等。葡萄酒酚类物质中主要有单宁、色素、白藜芦醇等,每升葡萄酒含有的酚类物质大约0.4-5克。通常说葡萄酒有利于身体健康,是酚类物质起了关键性作用。
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单宁
单宁一般指鞣酸,是天然的抗氧化剂,是葡萄酒中涩味的来源。单宁决定了酒体结构,影响葡萄酒的生命周期。单宁含量高的酒适宜长期窖藏,而单宁含量低的酒必需在3-5年内喝掉。单宁来自葡萄的皮儿、梗儿、籽儿、橡木桶,但最主要的还是皮儿。单宁是一种化学物质,化学组成复杂,虽然其本身毒性很小,但是如果大量使用,在小鼠上可以造成急性毒性。
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白藜芦醇
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它是多酚类化合物,葡萄皮含量最高(50-100µg 每克)。白藜芦醇由于化学结构中存在酚羟基,能够增加内源性抗氧化系统,有效地清除羟基和过氧化物,防止活性氧对DNA的损伤。白藜芦醇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抑制雌激素代谢,保护卵巢组织免受毒性物质的损害;在人卵巢组织体外培养模型中,支持卵母细胞的生长;在动物实验中证明,可保护高龄小鼠卵巢储备功能。
但是白藜芦醇同样也是有副作用的:会减缓机体的凝血机制,有凝血障碍的禁食;和阿司匹林,布洛芬,华法林等药物一起吃,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增加内出血的几率;它具有抑制雌激素代谢作用,雌激素敏感病症者(比如乳腺癌、子宫癌、卵巢癌、子宫内膜异位、子宫肌瘤等),建议禁食。
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剂——花青素
花青素也属于酚类化合物,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且广泛存在于葡萄皮中。秋天,当葡萄果实中的可溶糖增多,花青素逐渐转呈红色或紫色。在葡萄酒中,花青素常与一个或多个葡萄糖合成,以花色苷形式存在。花青素属于生物类黄酮物质,最主要的生理活性功能是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
葡萄酒的危害
而葡萄酒中的酒精则是葡萄酒对人体造成危害的焦点。有研究表明适量饮酒(特别是葡萄酒)有利于身心健康,增加脑内的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感。但2018年《柳叶刀》发表了全球疾病研究组的研究,关键结论是:对健康有益的饮酒量,即“适量饮酒”并不存在。研究发现,无论饮酒多少,均会增加房颤、心衰、致命性高血压、致命性主动脉瘤等心血管疾病风险。喝酒会增快心率,势必会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心脏的工作量。因此美国心脏协会(AHA)给出明确的警示,不建议任何人以“降低冠心病风险”为理由而饮酒。
饮酒带来的危害,还归因于酒精代谢中乙醛的产生。大部分酒精是在肝脏中被酶分解代谢,酒精可转化为有害的乙醛,再转化为醋酸,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酒精在肝脏中的代谢与个体差异相关,人体内代谢酒精的乙醛脱氢酶的含量不等,部分人甚至缺少。酶的不足或者缺乏,就会使得乙醛不能及时被代谢掉,蓄积在体内就容易引起中毒,表现为醉酒。若体内具备足量的酶,就能较快地进行代谢。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酒量大,有的人酒量小,甚至有的人酒精过敏、滴酒不能沾。
如果每天的纯酒精摄入量在10克以下(一罐/瓶啤酒或者一小杯红酒),那么风险与不喝酒相比只会增加0.5%;但目前所谓的适量饮酒(20克),会让死亡风险上升7%;再多喝,风险更是直线上升。如果每日饮用一小杯葡萄酒,那上面提及的有益物质含量就微乎其微了。
总结
葡萄酒中既含有益身体健康的成分,也有能对身体造成伤害的有害物质,而每个人体质不同,对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适度、有节制地饮用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