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孕妈妈熬过了孕前期,孕中期来到了孕后期,一定要注意的事情是避免早产。早产是指妊娠20至37周以内的分娩,早产的发生率并不高,约占所有妊娠的5-10%,但占所有新生儿死亡的80%。由于医学的进步和仪器药物的新发明,早产儿的存活率越来越高,但相对的仍然会有一些问题发生。比如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费用相当昂贵,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是沉重的负担。如果能在妈妈肚子里多住一段时间,不仅可以提高宝宝的存活率,减少一些后遗症的发生,让宝宝更加健康,还能节省一笔医疗费用。
导致早产的因素很多是怀孕前就出现的了,因此在备孕期就尽量改善,能够有效的避免早产的发生。
出现以下情况都会增加早产的概率:吸烟、饮酒和成瘾药物的使用者
工作太辛苦
怀孕间隔太近
不良卫生习惯
怀孕时年龄过小或过大
怀孕前体重不足
曾经有过人工流产
社会经济和教育条件差
早产的原因大多不明,但目前已知的是
以下因素容易导致早产:
早期自然断水,90%的孕妇在断水后48小时内会出现子宫收缩,早期断水的原因不是很清楚。
感染,三分之一的早产可能与羊膜腔感染有关。
如果胎儿异常,不仅会有生长迟缓,还容易早产。
前胎早产或晚期流产者。
子宫过大,如羊水过多,多胎。
宫颈不完全闭锁。
子宫畸形,如双子宫。
前置胎盘或早期胎盘早剥。
宫内节育器留置。
孕妇有全身性疾病。
选择性引产,有医学原因要早生胎儿。
早产的早期体征包括:月经来时腹痛、持续性下腰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或出血,子宫收缩即使轻微也不应忽视。
哪些孕妇有高危因素?有以下情况的孕妈妈,是早产的高危人群:
有过早产经历,或者第一个胎儿就是早产儿再次发生早产的概率是普通孕妈妈早产概率的三倍。
宫颈扩张,如果孕期宫颈已经自然扩张或变细,早产的概率会更高。
有下腹痛、阴道出血、背痛等症状。
子宫过大,如多胎、胎儿过大、羊水过多、子宫肌瘤。
尿路感染。
阴道感染。
贫血。
吸烟和吸毒者。
系统性疾病的人。
如何预防早产定期产前检查。产前检查时,医护人员可以帮助关注可能导致早产的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治疗。避免不必要的长途旅行。避免精神不安和焦虑。如果有早产症状,请尽快就医。

在怀孕期间孕妈妈要进行运动的话,可以参照以下情况来进行。
正常怀孕,无危险因素。运动不受限制,采取不超负荷的原则即可。
有过早产,但分娩检查,包括宫颈和子宫收缩,都是正常的。稍微节制一下,除了晚上睡觉,每天要卧床两次,每次一小时,避免剧烈活动。怀孕20周后减少性交,考虑使用避孕套。
多胎早产,宫颈扩张1cm或宫缩。在家休息:卧床休息时间应该增加。怀孕20周后避免性交。
多胞胎妊娠,医嘱不能在家休息,宫颈扩张超过3 cm或明显变薄。最好住院观察。宫颈明显扩张变薄,胎膜突出宫颈。完全卧床,抬高臀部。如遇阴道出血、腹痛、子宫持续收缩、破水等早产情况,应立即到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大医院检查,使早产儿尽快得到妥善的治疗和护理。
总之,只要孕妈妈保护好自己,定期做好
产检,在孕后期做好防护措施,还是可以避免早产,让宝宝健健康康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