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2年多时间,一路跌跌撞撞,学了很多养娃知识、听了很多过来人的经验、也埋头实践做了很多尝试……
最终,我发现,带娃这件事情,即使是一百分的用心,也很难做到事无巨细。
但是,有很多事情,如果能够早知道、早注意,那么,不仅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更能避免不少的健康、安全隐患。
例如:
给新生宝宝洗澡,只要用清水就好了;
如果要给宝贝的衣服消毒,晒太阳的效果最好;
老人们常说,不要捏宝贝的脸,长大了容易流口水,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
养娃有很多事情要重要,而这些,关乎到孩子生长发育、身体健康的,则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中之重。
这段时间宅在家,我也仔细整理了一下,这2年的育儿心得:有医生朋友给的专业建议、有亲人朋友给的经验之谈,还有很多我自己的实践总结。
特别挑选出10条,和大家提前说说。
一、不要嘴对嘴亲宝宝 这是老家发生的一个事情。
邻居家里,两个孩子,6岁的姐姐非常喜欢刚出生的弟弟,每次放学回来后,都要抱一抱、亲一亲。
有一次,姐姐出现轻微感冒症状,家人没有太在意,并没有隔开姐弟俩,随后,弟弟也跟着开始咳嗽。
而在家吃药后,两人病情都没好转。随后几天里,弟弟的病情加重,甚至出现呼吸费力、小脸小嘴发紫的情况。
送到医院急救才发现,弟弟是患上了重症肺炎,情况非常紧急。好在救治及时,没有造成严重的影响。
其实,我相信,很多年轻爸妈都知道,嘴对嘴亲孩子是不好的。
但是,却难以避免,亲朋友好友们的热情。那么,这个时候,为了宝贝的健康,一定不要犹豫,及时的制止,才能真正为孩子好。
二、不要让孩子长时间玩手机 话说了千百遍,但是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因为,把娃交给手机、ipad实在太省事了。
而如果,你还是觉得问题不大,那么听我说说这个事情。
小区隔壁栋一个朋友家里,2岁多的姑娘嘟嘟,总是习惯性皱眉头、眯眼睛。
家长以为,只是个影响不大的坏习惯,直到有一次,社区做公益检查,才发现,嘟嘟双眼近视接近900度。
原来,嘟嘟在家里,一直是爷爷奶奶带着,比较溺爱,为了哄孩子,1岁左右就给她看手机。
而嘟嘟呢,只要一看手机就特别安静,所以每次都让她看很长时间。
医生表示,嘟嘟的高度近视,是不可逆转,也许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度数还会加深。
所以,千万别只说不做,严格控制孩子,玩电子产品的时间,真的不容忽视。
三、不要轻易给孩子输液 熟悉的儿科医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输液,相当于一个小手术!
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觉得:治好孩子病就好了,看着孩子难受,太让人心疼了。
很多父母,在孩子生病的时候,显得有些手忙脚乱,孩子一闹家长就乱,恨不得马上,带去医院打点滴输液。
但是,你绝对想不到,轻易让孩子输液,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2013年数据统计显示,深圳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总数为5663份。
其中,因静脉给药途径发生不良反应的占76%。其中,儿童因静脉用药导致不良反应共1045例,占儿童用药总数的81.26%。
所以,请记得,一定不要轻易给孩子输液。
医生建议,以下情况,可以不用输液:
1、病毒性感冒、细菌性感冒:一般不需要输液,按时吃药、多喝水、多休息,随时监测体温;
2、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度以下,精神状态好;
3、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口服补液者;
4、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5、手足口病或疱疹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气血不高者。
四、不要过早给孩子补钙 一直有传言,补钙要趁早?
于是,身边很多的奶奶和妈妈们,早早的就开始给孩子补钙。
但,根据我学习到的知识,3岁以内的孩子,只要身体健康,每天有充足的奶量,是不需要额外进行补钙的。
反而,太早给孩子补钙,会使孩子身体里的钙含量增多,不仅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反而还会对孩子身体造成伤害。
当然啦,适当补钙是可以有的,但我建议,补钙最好的途径是食物,而非钙片。
因为孩子通过吃钙片,来达到补钙的目的,可能会导致孩子,肠道蠕动减慢,引起孩子便秘。
另外,我们也需要注意,选择骨头汤和豆浆补钙,其实也是不可取的。虽然,两者都是有益处的食物,但是,它们含钙量非常少。
例如:骨头汤的钙含量通常为4毫克/100毫升,而相比于牛奶的钙含量100毫克/100毫升而言,喝一大碗骨头汤对人体补充的钙元素,还不如喝两口牛奶补的元素多。
而且过犹不及,为了娃好的补钙,更需要理智对待。
五、不要给孩子喝果汁 不久前看到一条新闻:一位武汉的男孩从半岁开始,每天喝杯鲜榨果汁(从不喝碳酸饮料)。孩子长到11岁,在医院查出“蛀牙前期”。
医生认为,与他每天喝鲜榨果汁有关。
为什么喝果汁容易有蛀牙?
浙医二院口腔科郑幼洋副主任医师说:
“果汁是一种含糖食物,可作为细菌代谢的底物慢慢发酵产酸,加速牙釉质脱矿溶解,继而诱发龋齿。这个作用机理,和碳酸饮料会诱发龋齿是一个道理。”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在官方杂志《儿科》发布《儿童饮用果汁指南》指出,果汁对一岁以下幼儿弊多利少,建议家长不要给他们喝果汁。
同时,18岁以下的孩子也应该限制果汁的饮用量,建议直接吃新鲜水果。
而我们国家的医生们更是建议:水果只吃不喝。
中国营养学会会员刘遂谦:水果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喝”的!白开水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健康的“饮料”。这两句话,我碎碎念了十年。
六、不要开灯睡觉 不久前,有宝妈私信我:“我喜欢在卧室里留灯,一来方便照顾宝宝,另一方面让宝宝有安全感。”
听她这么说,我立马表示不赞同:
床头的灯光,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睡眠质量,还会影响他们的视力发育。
因为,任何人工光源,都会对人体产生一种微弱的光压力,这种光压力长期存在,会使孩子焦虑、紧张,难以进入睡眠。
而如果,让孩子长期在灯光下睡觉,还会影响他眼睛的网状系统,导致每次睡眠的时间缩短、睡眠深度变浅,容易被惊醒。
而我也看过这样一个数据,睡在灯光下的婴儿,与睡在黑暗中的婴儿相比,近视发病率要高出4倍。
七、不要用棉签给掏耳朵 我看过这样一组数据:
在美国,每年有12000多名儿童,因为用棉签掏耳朵导致受伤;
在我国,药物中毒、噪音、外伤等因素,是造成婴幼儿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而在众多耳朵外伤中,掏耳朵不当占了很大的比例。
用棉签/婴儿挖耳勺给娃掏耳朵,主要有两种风险:
一是棉签头掉落,进入耳道,造成危险;
我同事的公公,有一次用棉签掏耳朵,结果棉花头断在了耳朵里,怎么也取不出来。
然后,又因为洗澡时耳朵进水,棉花头在里面不断膨胀,撑得生疼,最后不得不到医院,把棉花头取出来。
大人都这么危险,更何况孩子!
二是,控制不好力度,造成伤害。
稍有不慎,就可能捅破耳朵里的鼓膜(只有0.1毫米的薄膜),造成听力受损,甚至是永久的伤害。
很多时候,我们是担心,耳朵堵住了,影响孩子听力。
但是,听我说,正常情况下,我们的耳屎,会通过下巴运动(比如口腔的开合、咀嚼、说话等),走路、跑跳等身体运动带来的震动,排出体外的。
也就是说,即便不掏耳朵,耳屎也可以自己跑出来。
另外,我还要郑重提醒大家一句:并不是所有贴着“婴儿”标签的东西,就一定适合婴儿用,婴儿耳勺就是这么一个物品。
八、不要剧烈摇晃宝宝 听闺蜜小徐说过,这么一个让人惋惜的事情。
7个月大的可可,因为大人一时好玩的剧烈摇晃,最终变成了额头突出,眼睛凹陷的大头娃娃。
常常看到有人,为了逗孩子,就把孩子抱在怀里晃,有时候甚至把孩子抛到空中再接住。
暂且不考虑,可能失手导致的悲剧。宝贝小小身体,被这样的猛然摇晃,肯定是承受不住的,轻则晕沉沉的,重则可能陷入昏迷。
医生发现,可可的大脑两侧都有血块肿,颅骨骨缝被撑开一厘米,就是这个不断增加的血块,把孩子的头越撑越大。还好送医院早,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九、不要随便做小儿推拿 这是一条,在电视上看到的新闻:
辽宁鞍山李先生家,2个月大的孩子有点腹泻。于是,李先生给孩子,在摄影机构定购的套餐中,预约了一套中医推拿服务。
进行推拿的时候,孩子出现大哭大闹、呼吸微弱现象。急救车赶到时,孩子已经停止了呼吸。
李先生说,孩子是他和妻子,3次试管婴儿才出生的,出事时,刚刚两个月零4天。
怎么说呢?根据我的了解,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小儿推拿的技艺和水平,良莠不齐,很多理疗店,甚至不具备正规的营业资质。
身边有朋友,亲身体验过推拿,有的说有效,有的说毫无效果。
那么,这样的东西,我们又怎么能让孩子去试?事情关于孩子的生命安危,我们怎么能够掉以轻心?
答应我:如果,孩子出现疾病症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即使要做推拿,请一定到正规医院,找有推拿医师执照的医生就诊,这样安全才有保障。
十、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抽烟 很庆幸,老陶是不抽烟的,不然我和蛋姐肯定是,被迫吸二手烟、三手烟。
还是老家发生的一件事情:
3岁的男孩翔翔,反复咳嗽了4个多星期,在外打工的爸妈回家,带他看了好几个医院。
经过反复拍胸片、抽血、做检查,排除了小儿慢性咳嗽、过敏性哮喘、支原体感染、鼻窦炎和支气管异物等可能性,仍没有发现问题。
去年11月底,终于在湘雅医院,找到了问题所在,医生最终根据,爷爷身上浓浓的烟味,找到疑似病因:“三手烟”。
据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二手烟对儿童的危害主要有:引发儿童哮喘、婴儿猝死综合症、气管炎、肺炎和耳部炎症等。
其实不难理解,孩子们的身体机能系统,还不完全成熟,不论是二手烟还是三手烟,对他们的呼吸系统、大脑,可能造成的损伤,会比成年人严重数百倍。
我知道,很多爸爸有抽烟的习惯,一时间很难改变。
但是,请一定注意,不要当着孩子面抽烟,尽量的选择阳台、楼梯间,这些大家比较少去的地方,最大程度减少,抽烟带来的二次危害。